查看原文
其他

郑树森院士(上)器官移植在技术与伦理重压下前行

编辑/刘敏 中国医院院长 2023-03-02


器官移植是拯救中末期器官衰竭比较有效的方法。


《纪录片<手术两百年>之医学大家访谈录》

本期大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上)

时长约12分钟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指出,器官移植在古代时已经有了一些表现。比如,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就是早期的思想。中华民族中扁鹊换心的寓言,也是早期先辈们对器官移植的向往……



19世纪末,法国医生卡雷尔发明了“三点法”血管吻合术。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郑树森介绍,该方法对现代外科技术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目前,血管外科、心肺外科还用这个方法。“三点法”出现之后,技术也有了新的改进,对后面的血管吻合成功奠定了基础。


器官移植就是血管吻合,心脏、肺、肝脏、肾脏等器官缝合的管道里,都涉及动脉、静脉。血管吻合的质量直接会影响到器官移植的成功。


早期,器官移植并无有效的免疫抑制药物,所以成功率很低。移植以后,出现感染、排异,还有技术上的问题。郑树森表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世界的器官移植工作面临缺乏免疫抑制剂问题……


器官短缺是世界难题。中国的器官捐献这几年发展比较快,从2016年的百万分之3,到2017年的百万分之3.72,增长速度还是很快的。郑树森透露,仅2017年,中国就有五千一百多人捐献了器官。


郑树森总结,要解决器官短缺,除了器官捐献以外,今后还可以从其他方面努力,包括这个组织工程、细胞移植等。


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树森是中国器官移植以及多器官联合移植的开拓者、学术带头人。2001年6月,他实施了首例儿童活体肝移植,创造了当时国内年龄最小的活体肝移植受体记录。移植器官,是20世纪医学最伟大的奇迹,人类生命最为特殊的延续;从神话到现实,在技术与伦理的重压下,曲折前行;移植器官,更是移植爱与希望。


《医学大家访谈录》通过采访权威的医学大家,鲜活的视觉呈现,以全球化的视野,科普医学知识,培养医学人文。更多的院士访谈录将陆续展播,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